万书库 > 穿越小说 > 大明:开局辞官退隐,老朱人麻了 > 第六百八十五章 道衍说出的残酷真相

第六百八十五章 道衍说出的残酷真相

    第六百八十五章道衍说出的残酷真相


    道衍和尚看着朱元璋的眼神很有意思。


    那模样似乎就是明晃晃的在说,你居然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!


    这种眼神,无疑是非常令人恼火的。


    尤其是朱元璋这种性格、这种身份,他岂能让人这么指摘自己?


    他鼓着眼睛瞪着道衍和尚。


    “道衍,你给咱说清楚!”


    “怎么就是咱给他们的胆子了?”


    “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?”


    道衍和尚平静的看向朱元璋,然后沉声说道。


    “陛下难道不知道,如今大明文官队伍当中多为江南一带出身?”


    “陛下难道不知道,如今好些身处朝堂的官员家中,实际上是真正的富可敌国?”


    “陛下难道不知道,宋时就是因为与士大夫共天下然后亡了国,结果陛下你又接过了宋的帽子戴在了头上?”


    道衍和尚连续三句反问直接把朱元璋给问懵了。


    除了第一点他有所察觉之外,后面两个问题,他是真不知道啊。


    这种感觉,让他觉着毛骨悚然。


    他猛的扭头看向另一边的毛骧,大声喊道:“毛骧,方才道衍和尚说的这些事儿,你知不知道?”


    毛骧闻言头皮一麻。


    这问题,不好答啊。


    可朱元璋就在眼前等着呢,哪里还由得他犹豫、斟酌。


    索性,毛骧也破罐子破摔了。


    “回皇爷,这些事儿锦衣卫有所耳闻,但一直并无实证?”


    “你们知道?”


    朱元璋一听这回答,炸了,连反问时候的声音都不自觉的尖利了起来。


    显然,朱元璋是惊讶到极点了。


    敢情这事儿大家都知道,就他不知道啊。


    毛骧这反正已经说出口了,那自然竹筒倒豆子说了个痛快。


    “回皇爷,微臣方才说就说了,此事只是有所耳闻而已。”


    “主要还是番邦外交司打开了外贸渠道后,各地的锦衣卫在搜集当地情报的时候,均有上报当地大户的采买情况。”


    “而微臣就是在这些情报中看到不少熟悉的地方大族,采买的数量过于惊人,同时拿出来的还都是现银!”


    “这让微臣对于这些地方大族有所怀疑。”


    “可无诏微臣无法无缘无故的彻查一个子侄皆在朝堂任职的地方大族。”


    “故此,只能旁敲侧击的打听了一下,具体的情报,暂且不得而知!”


    朱元璋不置可否的点点头,转而看向了道衍和尚。


    不过此时道衍和尚还是那副不动如山的模样,可朱元璋却不复之前的淡定了。


    显然,他压根没想到,这地方大族的实力居然强到这种程度。


    “宋利,你去,把太子叫来,就说咱有急事,速来!”


    真出急事儿了,朱元璋还是更加信任自家儿子。


    所以,这时候的他也顾不上什么吵架不吵架的了。


    还是赶紧一起商量老朱家的基业才是正事。


    而听到朱元璋让人去叫朱标的安排,道衍和尚眼中精光一闪。


    他发现,自己似乎找着机会了。


    以前有胡大老爷的监督和叮嘱,他半点要在国内搞事的想法都不敢有。


    因为胡大老爷早有言在先,你敢搞就弄死你,而且是毫不犹豫的那种。


    所以,道衍和尚只能把自己的那点野心全挥洒到了番邦的土地上。


    结果,阴差阳错之下,胡大老爷还是把道衍和尚从番邦外交司里赶走了。


    但一路跌跌撞撞的来到了朱元璋面前,道衍忽然发现了一个更好、更妙的机会。


    自己似乎可以直接通过影响朱元璋来让天下‘有意思’起来啊。


    这可比他原本想着的什么藩王之类的刺激太多了。


    道衍和尚想明白这一切之后,原本有些波澜不惊的心跳瞬间就蓬勃了起来。


    甚至,原本还有些矍铄、苍白的脸颊,都不自觉的浮现起了一股子潮红。


    不多时,朱标急匆匆的赶了过来。


    结果还没等他问明白这里头发生了什么呢,朱元璋便急匆匆的冲着道衍和尚一摆手。


    “道衍,你来说吧,把事情说明白,至少要让咱和太子清楚,这里头到底是多大的问题!”


    道衍和尚闻言眼中再次闪过一道精芒。


    他先是规规矩矩冲着朱标一礼,而后才朗声道。


    “陛下、太子殿下,依贫僧的了解来看,这些江南士族,都是自宋时便崛起而后一路传承下来的。”


    “于他们而言,祖祖辈辈的传承和口口相传的教导,早就让他们清楚的知道,到底该如何在皇帝手下生存并为家族谋划利益。”


    “就好比如今的大明,看似陛下乾坤独断、太子殿下一心监国,所有的政策都是出自两位之手。”


    “可实际上呢,不说在政策出台之时就有官员换着法子劝谏,哪怕到了地方,主政当地的官员照样可以张冠李戴、曲解糊弄,最终让原本的良策彻底变了模样!”


    此言一出,朱元璋和朱标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。


    显然对于道衍和尚的这种说法,他们是不信的。


    毕竟,这爷俩那可是一模一样的倔种,怎么可能道衍和尚说什么就信什么?


    “道衍,你说这番话可有根据?”


    “咱怎么就不信呢?”


    “咱的政策,明明都是咱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,怎么到你嘴里,反倒是成了其他人的事儿了?”


    道衍和尚听朱元璋这么一问,忽然嘴角一翘,笑着到。


    “既然陛下有疑问,那贫僧不妨就以本次海商刺杀胡大人一事来说明吧!”


    “自陛下让颖国公傅友德领军出海,又令胡大人筹建番邦外交司开启海贸之后,想必有不少官员上书劝谏陛下重拾海禁吧?”


    道衍和尚这与其说是在提问,却一脸的笃定。


    而朱元璋的脸色当即就变了,那模样,跟吃了苍蝇似的。


    可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,他哪怕死也要死个明白,因此他坦然的点点头。


    “没错,是有不少人上书来着。”


    “毕竟咱以前就是禁海的,他们支持不也正常麽?”


    道衍和尚看着朱元璋笑着点点头。


    “那陛下现在不妨查一查,便会发现,这帮要求海禁的官员,十有八九,背后就是那帮子海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