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书库 > 穿越小说 > 大明:好圣孙,替咱监国! > 第9章 这土豆红薯,味道怎么样?

第9章 这土豆红薯,味道怎么样?

    可能是听到了土豆和红薯的产量。


    朱元璋也不累了。


    也不倦了。


    带着朱雄英向东宫的方向而去。


    路上,朱雄英看着朱元璋这‘健步如飞’的样子,心中只觉得好笑,看来和他想的一样,皇爷爷只是累了,但不是真的病了。


    这土豆和红薯一拿出来。


    皇爷爷立马就不累了。


    东宫。


    因为朱标正在监国,这段时间很少回来,所以东宫的人并不多。


    等到朱元璋这位皇帝,亲自到了东宫后院后,所有人心绪微动。


    宫女、内侍跪倒在地,恭敬行礼。


    她们心中疑惑。


    皇帝怎么来了?


    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?


    朱元璋没有理会这些宫人,也没有让太子妃吕氏前来觐见,现在对于他而言,天大的事情也没有土豆和红薯重要,很快朱元璋就和朱雄英来到了东宫后院。


    映入眼帘的,是一片占地足有八亩的田地,被齐整地划分成了两块。


    左边的那四亩,便是朱雄英种下的土豆。


    此刻田地里已经布满了一些朱元璋从未见过的植被,土豆植株密密麻麻,茂盛枝叶将地面完全覆盖。


    土豆的叶片宽大厚实,叶色浓绿。


    右边的那四亩,是朱雄英种下的红薯。


    粗壮红薯藤蔓在田地里延伸、缠绕,让人看的眼花缭乱。


    朱元璋望着远处的田地。


    缓步走到了田埂上。


    他打量着土豆和红薯的枝叶、藤蔓,心中感到新奇。


    自己也算是见多识广了。


    更是走南闯北,很多地方都去过。


    倒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粮食。


    唉。


    看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田地。


    朱元璋忽的叹息了一声。


    这倒不是他不高兴。


    而是想起了以前的日子。


    有些惆怅。


    但很快就心中生出一股亲切感。


    他原本也是普通的农民,靠着土地吃饭,对庄稼的长势再熟悉不过。


    看到土地,就想起了小的时候连饭都吃不起的时候。


    但不得不说,这片地上的枝叶,长得格外茂盛,比他见过的任何庄稼都要好。


    思索间,朱元璋忍不住弯下腰,盯着土豆和红薯的藤蔓、枝叶。


    嗯,虽然看不出来什么。


    但类似于这种有着宽大叶片,粗壮茎秆的粮食,朱元璋凭着自己那几年种地的经验,倒是觉得,或许这片地的亩产量,不会低到哪去。


    不过,仅仅是看,是看不出来门道的。


    长势确实不错,可要说亩产三千斤。


    朱元璋在心中思绪涌动。


    他还是觉得太玄乎了。


    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庄稼的产量是受制于天时地利的。


    说白了,靠老天爷赏饭吃。


    能有三四百斤的亩产,就已经算是丰收了。


    朱雄英所说的三千斤,足足是寻常庄稼的十倍。


    虽然朱雄英说道言之凿凿,像那么一回事似的,可朱元璋依旧不是很相信,


    不过,信也好,不信也罢。


    挖出来不就知道了?


    朱元璋没有犹豫,他看了看面前的田地,道:“挖。”


    侍卫们闻言,立刻去准备各种工具。


    基本上也就是铲子、铁锹之类的。


    由于这所谓的土豆和粮食,看起来是生长在地底中的,那么自然需要用铲子和铁锹挖。


    很快。


    二十多个侍卫举起手中的铲子、铁匠。


    他们准备开挖,就被朱元璋忽然叫停。


    “等等。”


    “轻点挖,一块土豆和红薯也不能弄坏了。”


    朱元璋他虽然不相信朱雄英的话,但心中却还是有些期待。


    万一,万一这东西真的能亩产三千斤呢?


    谁都向往更好的事情。


    朱元璋也是如此。


    不然的话,当年的他就根本不可能从普通的农民,成为一位帝王。


    侍卫们领命,开始小心、谨慎的挖了起来。


    陛下吩咐了,需要轻点,侍卫自然不敢太过用力,万一弄坏了地下的土豆和红薯,就出祸端了。


    伴君如伴虎。


    这个道理谁都清楚。


    而这地底下的农作物,陛下既然如此看重,看来肯定是好东西,万万不能有失。


    很快,土豆地里便有了收获。


    侍卫们挖开一小块土,只见泥土深处,已经生长出了数颗圆滚滚的土豆。


    这些土豆个头不算太大,但也不小,显露出土黄色。


    “陛下,挖出来了。”一名侍卫高声喊道。


    朱元璋闻言,快步上前。


    他看着那小块土地上,密密麻麻的土豆,心中不禁一震,直接蹲下身子,用手扒开泥土,只见在土豆的根部,竟还缠绕着更多的土豆,一颗连着一颗。


    这么多?


    嘶...


    “继续挖,别停。”


    听到这话,侍卫们纷纷继续动起来。


    不多时,一串串褐红色的红薯便露了出来。


    红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,每一个红薯根上,都挂着数块红薯。


    朱元璋目光闪烁,盯着田地中的红薯。


    到了这一刻。


    他心中的震动,再也无法掩饰。


    他亲自拿起一串红薯,用手掂了掂,分量沉重。


    他再看向那片被挖掘过的土地,发现每一小块地方,都能挖出数颗土豆和红薯。


    “这是真的...”朱元璋喃喃自语,心中不免震动。


    现在,他终于相信,朱雄英所说的亩产三千斤,并非是天方夜谭。


    这两样其貌不扬的东西,真的能改变大明朝的命运!


    他想了想,直接撸起龙袍的袖子,露出健壮的臂膀。


    “都让开,咱也来挖挖。”


    朱元璋说着,从一名侍卫手中接过工具,亲自上阵。


    他动作麻利,丝毫没有皇帝的架子。


    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了,但勤快的劲头丝毫不比侍卫们弱,甚至挖的速度还比身旁年轻健壮的侍卫们快了几分。


    他先是用工具刨开泥土,然后用手扒拉着,将一颗颗土豆、红薯从泥土中挖了出来。


    “哈哈...”朱元璋笑了笑,不知道为何,这突然种起地来,他的心情变好了许多,这让他感觉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劳作的日子。


    “皇爷爷,我来帮你。”朱雄英见状,上前去帮忙。


    朱雄英年纪尚小,力气也小。


    不过他挖得非常认真。


    大的工具,对于他显得很吃力,拿是很难拿动的,就算勉强拿动了,但估计也用不明白,不如直接用自己手。


    随着一点点地拨开泥土,朱雄英面前,一个个土豆、红薯也被挖出来,然后放在一旁的竹筐里。


    祖孙二人,一个撸着袖子,奋力刨土;一个用小手,认真捡拾。


    他们配合相当默契。


    侍卫们和祖孙二人,足足在田地里忙活了半个时辰。


    当最后一铲泥土被拨开,最后一颗土豆被捡拾起来时。


    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景象,整个人都呆住了。


    只见地上,满满当当地堆放着如小山般的土豆和红薯。


    圆滚滚、沉甸甸的土豆,堆得像小山一样高,鲜红饱满的红薯,更是铺满了整片土地。


    它们挤在一起,密密麻麻,让人看得心头震撼。


    “这...”


    朱元璋瞪大了眼睛,他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土豆和红薯,心中的震撼无以言表。


    纵然朱元璋这位从尸山血海中闯出来的帝王,此刻也确确实实被震住了。


    他虽然亲手挖过,但他一直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。


    而此刻。


    当所有的土豆、红薯都呈现在他眼前时,他终于相信了。


    这特么的,看起来真的每亩有三千斤啊!


    他的心,剧烈地跳动着。


    这么多的土豆,若是能推广起来,大明朝岂能不强盛?


    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,或许真的会出现在洪武朝。


    不过,出于谨慎考虑,朱元璋纵然心中已经有了判断,但依旧命令侍卫们,将所有挖出来的土豆和红薯,进行称量。


    侍卫们行动起来,将地上的收获分批装入麻袋,然后用特制的秤,一袋袋地称重。


    朱元璋站在一旁,眼睛死死地盯着秤杆。


    很快,结果出来了。


    侍卫们向朱元璋禀报,无论是土豆还是红薯,每亩的产量,都在两千八百斤到三千两百斤之间。


    亩产三千斤的粮食。


    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,而是真实存在的!


    每亩产量,足足达到了三千斤!


    向来淡定自若、处事不惊,就算是泰山崩于面前依旧不改色的朱元璋,使劲地掐了自己一下,疼痛感让他知道,这一切都是真的,他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土豆和红薯,又看了看身旁的朱雄英,心绪不宁。


    朱元璋是真正经历过饥荒的。


    哪怕当了皇帝后,朱元璋依旧时常能想起当年父母兄长饿死的惨状。


    元朝末年,天下大乱。


    易子而食的景象,处处皆是。


    他是真正经历过的。


    问题是什么?


    自然是粮食。


    粮食太少了。


    亩产三百斤和亩产三千斤,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

    心中震动之余,朱元璋看了一眼朱雄英,问道:


    “乖孙,这土豆和红薯,一年能收成几次?从播种到成熟,又需要多长时间?”


    朱元璋知道,这两种作物的产量虽然惊人,但如果生长周期太长,或者一年只能收成一次,那么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。


    “回皇爷爷,这两种作物都是喜温耐寒的作物,生长周期并不长。土豆从播种到成熟,大约需要三到四个月左右。而红薯则需要四到五个月左右。”


    “至于一年能收成几次,这就要看地域了。在江南水乡,气候温暖湿润,一年可以收成两到三次;而在北方,气候寒冷,一年也能收成一到两次。”


    朱元璋心中微颤。


    这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竟然这么短?


    而且一年还能收成多次?


    这不就代表着,大明朝的土地可以不再受季节的限制。


    一年四季,都能产出粮食。


    这想想,都感觉有些像做梦一样。


    但说真的,土豆和红薯全面性的在大明朝种植后,在朱元璋眼中,大明朝必然很快就将踏入安居乐业,国泰民安的盛世。


    不过。


    忽然,朱元璋想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。


    “一年两三次?”


    朱元璋的眉头忽的紧锁。


    眼中不禁露出怀疑之色。


    他看着朱雄英,问道:“不对,咱记得,从咱下令在东宫后院开垦这几亩田地,到现在,总共也就七天吧?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成熟了?”


    朱元璋的疑问,其实早在朱雄英的预料之中。


    他早就思索好了,该怎么应对这种答复。


    想了想,朱雄英解释道:


    “这两种作物,是孙儿新培育出来的。新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土豆和红薯,吸收营养的速度格外强劲,所以才能长得如此之快。”


    “不过,等到第二代、第三代,它们的生长速度就会恢复正常了。以后,从播种到成熟,大约就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了。”


    朱元璋闻言,若有所思。


    粮食还有着什么一代二代,三代四代的吗?


    闻所未闻。


    他反正从来没听说过。


    但朱雄英这么解释,他也就只能信了。


    朱元璋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。


    这个解释虽然有些牵强,但在他的认知中,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。


    “这土豆和红薯,你是怎么培育出来的,种子又是从何而来?”


    “这两种作物的种子,是孙儿有一次在皇宫的树林中玩耍时,无意间发现的。孙儿想,或许是之前西洋的商人来到大明朝,献上宝物时,无意间夹带进来的。”


    现在只能这样解释了了。


    信不信,由朱元璋。


    毕竟系统这东西,根本就没办法解释。


    只能随意找一个牵强的借口。


    但其实,真正朱元璋信不信,并不重要。


    重要的是,这土豆和红薯,是真的产量高。


    是真的每亩能达到三千斤。


    这才是最最重要的。


    朱元璋现在看到了土豆和红薯的惊人产量,根本不会再纠结于它们的来历。


    难道说,弄不清楚这东西的来历。


    就放任着亩产量超过稻米十倍的土豆、红薯不种?


    就算是个傻子,也不可能这么做啊。


    朱元璋听完,也就不再追问了。


    不管了。


    就算朱雄英骗他有如何。


    这东西,或许还是上天赐予大明朝的福泽呢!!


    不过想虽是这么想的,但朱元璋依旧准备留个心眼,到时候私底下吩咐毛骧,去给他好好查查,这西洋是否真的有土豆和红薯。


    若是真的有的话。


    这好东西,居然藏着,不献给咱大明?


    如果这土豆和红薯真的来自西洋,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类似的高产量农作物?


    心中这般思索着,朱元璋下令让侍卫们开始收拾收拾这些土豆和红薯,每个都需要保管好了,这些也相当于是种子了,能不能在大明朝推广起来播种,就靠他们了。


    当然朱雄英能搞出来这种粮食,他既是皇帝又是皇祖父,也不会吝啬赏赐的,他看向朱雄英问道:“乖孙,你想要什么赏赐,说吧。”


    虽然仅仅是两种粮食。


    但这功劳,不亚于开疆扩土。


    朱雄英的功劳,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一切。


    别说是金银珠宝,就算是将半个天下赏赐给他,朱元璋也觉得理所应当。


    朱元璋看着朱雄英,等着他提出任何要求。


    要什么,他都愿意给。


    可朱雄英的回答,却让朱元璋脸色顿了顿。


    有些出乎他的意料。


    “皇爷爷,孙儿不要任何赏赐。”


    “孙儿只求皇爷爷,能够允许孙儿,改革大明宝钞!”


    此言一出,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。


    他看着朱雄英,脸上的表情从欣喜变成了困惑,再从困惑变成了为难。


    这...


    怎么就盯着大明宝钞不放呢?


    一方面,朱雄英刚刚献上土豆和红薯,这是何等天大的功劳,他恨不得立刻满足朱雄英的所有要求,如果朱雄英要的是金山银山,他毫不犹豫地就会赏赐给他。


    可朱雄英要的,却是他最不愿提及,最不愿承认失败的大明宝钞。


    宝钞是他亲手创设的制度,是他的心血,而且他也坚信宝钞没有问题。


    这些年来,很多臣子劝他改革宝钞。


    他都剧拒绝了。


    如果朱雄英真的要改革宝钞,那岂不是在打他的脸?


    “让咱想想,让咱想想...”


    朱元璋叹息了一声。


    心中满是为难。


    答应了朱雄英,就意味着他承认自己错了?


    宝钞制度确实有问题。


    是他脾气倔强、性格死板,不愿意承认。


    可如果不答应,他刚才夸下海口,言称什么都可以赐给朱雄英。


    想了想。


    最终,朱元璋道:“乖孙,这宝钞的事情,非同小可。”


    “既然你这般坚持,那咱就给你一个机会。”


    “你可以先试一试,但是你给咱记住,若是一旦不行,你必须立刻停止,不得胡来!”


    试一试,总是没问题的。


    其实他除了不想承认大明宝钞制度有问题之外,也是担心朱雄英突然进行改革,会让大明朝出现一些混乱。


    若是真的出现这种情况,就有些得不偿失了。


    朱雄英闻言,点了点头心躬身行礼:“多谢皇爷爷。”


    朱元璋颔首。


    随即又目光转向了地上的土豆和红薯。


    现在他只要看到红薯和土豆,就不禁心中喜悦,连脸上也不自主的笑容。


    真是好东西啊。


    需要尽快将这两种高产作物推广开来。


    “好了,你把这些东西都收好,咱要回仁寿宫了。”


    朱元璋说着,便准备离开。


    可临走前,朱元璋忽然停下了脚步,转过身来,“对了,这土豆和红薯,味道怎么样?”


    土豆和红薯的产量,确实很惊人。


    但,味道好不好吃?


    虽说百姓们到了饥荒的时候,是不管食物好不好吃的,但若是口感可以的话,也是好事。


    他朱元璋也是第一次见到土豆和红薯,从未尝过这两种东西的味道。


    这东西,吃起来什么滋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