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书库 > 穿越小说 > 大明:好圣孙,替咱监国! > 第4章 国运值到手,兑换土豆、红薯!

第4章 国运值到手,兑换土豆、红薯!

    朱元璋闻言,本来舒展的眉头,忽地一皱。


    他心中,有点不悦。


    怎么说呢?


    朱雄英功劳虽然大。


    也不能接二连三地提要求啊。


    朱元璋想要拒绝,但看了看朱雄英。


    心中的不满迅速消散。


    害。


    毕竟是他的乖孙啊。


    别说一个要求了。


    提十个,百个,能满足的也都要给他满足喽。


    想到这里,朱元璋问道:“你又有什么要求,和咱说吧。”


    “孙儿想请皇爷爷在东宫的后院,为孙儿开垦出几亩田地。”


    朱雄英缓声道。


    “开垦田地?”


    朱元璋和朱标皆是一怔。


    不禁面面相觑起来。


    他们本以为朱雄英会提出什么大的要求。


    没想到,只是开垦几亩田地。


    这...


    太这也能算是要求吗?


    朱元璋疑惑起来:“你要田地作甚?”


    “莫不是想学想咱当年,种地?”


    “还是体验农耕之乐?”


    朱元璋裂开嘴笑了起来,这特么的他好不容易从种地的,当上皇帝了,现在孙子反而要去种地了。


    “回皇爷爷,孙儿并非为了玩乐。”朱雄英脸色很是认真,他解释道,“孙儿是觉得,我大明朝的粮食亩产量实在太低了,若是能有所改进,让百姓吃饱穿暖,岂不是能让大明更加强盛?”


    此言一出,朱元璋和朱标都愣住了。


    朱雄英的想法如此宏大?


    但很快。


    朱元璋和朱标就回过神来,脸上皆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。


    “乖孙,这粮食产量,乃是天定。自古以来,便从未听闻有谁能改进增产的。”朱元璋虽然宠爱这个孙儿,但对于这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,他还是感到有些无奈。


    “雄英,你这份心固然是好,但这亩产之事,难。”朱标摇了摇头,这东西就没有听说谁能成功的。


    朱雄英自然是知道他们不信的。


    虽然说他有心解释。


    但估计也解释不明白。


    他也不争辩,只是坚持道:“皇爷爷,父王,此事虽难,但若是不试,又怎知不可为?就让孙儿在后院开垦几亩地,当作尝试,若是成了,也算是为大明增添一份福祉。”


    朱雄英小脸认真。


    这个时候,朱元璋心中的不悦早已烟消云散的差不多了。


    嗯...他知道,这孩子所求之事,并非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大明,为了百姓。


    虽然此事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
    但。


    朱雄英有这份心,便已是难能可贵了。


    小小年纪,就开始想着百姓了啊。


    这未来,不妥妥的是明君?


    “好。”朱元璋思索片刻,答应了下来,“既然你执意如此,咱便允了你。不过,你可要好好侍弄,若是种不出东西来,可别在皇爷爷面前哭鼻子。”


    “孙儿遵命!”朱雄英躬身。


    随即他就和朱标离开了乾清宫,父亲朱标那边目前正在监国,需要忙碌的事情很多,朱雄英也就自己回到了东宫。


    东宫。


    朱雄英虽然心中,已经有了对接下来的一些规划。


    但他也清楚一个道理。


   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

    无论是改良火器所需的‘新型火药制造技术’,还是种植高产作物所需要的种子,也就是土豆和红薯,这些东西都必须用国运值来兑换。


    国运值夜只有在皇爷爷朱元璋正式颁布殿阁大学士制度,并成功推行之后,才能真正到手。


    现在只能等了。


    ......


    翌日,早朝。


    奉天殿内,气氛庄重而肃穆。


    太子朱标站在御座前,神情断肃,目光扫着文武百官。


    “陛下口谕,今日朝会,有事宣诏。”


    朱标看了看臣子们,声音很平静,可却含有着威严,“四辅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,于国朝大治多有不便;经陛下圣裁,即日起,废黜四辅官制度。”


    此言一出,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微的议论声。


    许多官员都将目光投向了四辅官。


    朱标注意到了这些臣子们的举动和眼神,于是又补充道:“四辅官王本、杜佑、龚敩、吴源四位,德高望重,为朝廷尽心尽力,特加官进爵,以示嘉奖。”


    朱元璋的口谕,也算是给足了四位老臣体面。


    这已经很不错了。


    在当今的洪武朝。


    能获得个善终就知足吧,想想之前朱元璋为了废掉宰相这个职位,弄出来胡惟庸这种大案,现在还给王本等人加官进爵。


    胡惟庸若是知道这种事情,估计能气得活过来。


    “臣等,叩谢陛下天恩...”


    王本等老臣纷纷出列谢恩。


    他们失去了中枢辅政之权。


    但新的官职还是很不错的,而且还有陛下的恩宠,也足以让他们安度晚年。


    只要他们不要不知好歹地继续想要四辅官这个制度重立,在索要这些官职,他们基本上都能落得个善终。


    当然了。


    也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干,


    “同时,陛下有旨,为求辅政之效,特设立殿阁大学士制度。”


    文武百官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。


    他们心知肚明。


    这个制度,是昨日皇长孙朱雄英提出来的。


    昨日朝会结束后,他们各自回去好好研究了一下,确实,这制度比四辅官制度强了不止一筹。


    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,凭借一己之见,竟真的改变了国朝的中枢制度!


    这以前古书上记载的神童,和当今的皇长孙殿下根本没法比啊。


    文武百官不禁看向朱标身侧的朱雄英。


    目光中带着些许的复杂。


    有惊讶,有赞叹,还有些许的敬畏。


    小小年纪这般聪慧,长大了还得了,希望性情宽和一些,不然又是一位朱元璋啊。


    “殿阁大学士制度,自今日起正式推行。这几日,工部要全力以赴,修建殿阁,作为大学士们的办公之地。”


    朱标抬了抬手,示意大殿肃静,然后继续宣布道。


    随后,他将具体的殿阁名称和位置,一一说了出来。


    “华盖殿,紫微垣帝星之位,位于奉天殿后的内廷主殿,作为大学士的核心议事之地。”


    “谨身殿,修德自省之地,位于华盖殿北侧,以示居安思危。”


    “武英殿,武备韬略之所,位于右顺门西侧,以示文武并重。”


    “文渊阁,典籍秘藏之府,位于左顺门东南,以示学问渊博。”


    “东阁,翰林议政之堂,位于文华殿南侧庑房,作为翰林议政之所。”


    朱标的话音落下。


    工部尚书便随之出列,微微躬身,高声领命。


    朱雄英就在旁看着,今日算是彻底的罢黜四辅官制度了,殿阁大学士制度将确定。


    嗯。


    这则小型积弊,算是完成了吧?


    国运值啊,快快到账吧。


    等不急了!


    .......


    数日后,第一批殿阁大学士的名单确定下来。


    太子朱标亲自遴选了七位出身翰林院的年轻官员,将他们提拔入阁。


    宋讷,授予文渊阁大学士,原翰林学士。


    吴伯宗,授予武英殿大学士,原翰林检讨。


    鲍恂,授予谨身殿大学士,原待诏。


    全思诚,授予文华殿大学士,原典籍。


    李翀,授予东阁大学士,原编修。


    朱善,授予文渊阁大学士,原修撰。


    张长年,授予东阁大学士,原侍书学士。


    随着这份名单的公布,朝堂之上,文武百官心中心绪不静。


    这些人,皆是平日里名不见经传的翰林院官员罢了。


    平日里甚至连见他们一面的资格都没有。


    现在可倒好。


    摇身一变,成为殿阁重臣。


    这让不少人心中五味杂陈起来。


    旧的制度被废除,新的制度刚刚建立。


    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处,这殿阁大学士制度,真的能如皇长孙所说的那般,让朝政变好吗?


    当初。


    陛下确定四辅官制度,当时也认为此制度完全没有任何问题。


    现在,皇长孙也是这个意思。


    就看接下来的朝政处理情况了吧。


    ......


    东宫。


    朱雄英盘坐在床榻上,心念一动,眼前浮现出了只有他自己能看到的光幕。


    【大明国运系统】


    【小型积弊:四辅官制度延误朝政】


    【已解决】


    【获得国运值:2000】


    看着光幕上跳出的文字,朱雄英脸上露出了笑容。


    奖励到手了!


    国运值到账,朱雄英没有犹豫,立刻在系统商城中兑换了‘营养补充药汤’,消耗了五百国运值。


    这东西,他可看中很久了。


    救命的东西啊。


    随着国运值的扣除,他的面前出现了一只白玉碗,碗中盛着一碗墨绿色的浓稠汤汁,看上去像是多种蔬菜搅拌而成的菜汤。


    虽然卖相不佳,但朱雄英想都没想,一口喝了下去。


    汤汁入口,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滋味在口中炸开,仿佛汇聚了山间清泉、林野百草之精华,味道竟是出乎意料的好喝。


    汤汁下肚,朱雄英顿感一股暖洋洋的热流自腹中升起,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。


    他感觉到很舒服,只觉浑身毛孔都舒张开来,每一个细胞都仿佛在欢呼雀跃。


    这份‘营养补充药汤’,在朱雄英的感受下,确实药效惊人,顷刻间便开始修复他先天衰弱的身体,自己体内濒临衰竭的器官,仿佛干涸的土地迎来了甘霖,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
    渐渐地,朱雄英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。


    不禁呼吸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,胸腔中的沉闷感一扫而空;精神也变得无比充沛,头脑清明,再无往日的昏沉。


    甚至,双眼酸涩之感消失,视线清晰明亮;就连双腿也充满了力量,感觉自己能一口气跑上百丈远。


    这种感觉,一个词能形容。


    康感。


    朱雄英心中喜悦。


    历史上,他是在洪武十五年这一年病逝。


    现在,也算是扭转了命运。


    解决了这个困扰他的大问题。


    他不禁抬了抬头,望着窗外的阳光。


    脸上,也忽地露出了笑容。


    嗯,这才是刚刚开始罢了,现在仅仅是解决的他的小命问题,任何一个人都是有野心的,他可是对于国运商城中的很多好东西都眼热,其中甚至有着修炼秘法,他若是能兑换到,岂不是能长生?


    不过,那些秘法需要的国运值太多了,还是一步步来吧。


    国运值还剩下一千五百点。


    朱雄英没有耽搁,兑换了另外一道物品。


    ‘新型火药改良手册’。


    这东西,花了他七百国运值。


    很快。


    一本泛黄的古旧手册,浮现在他的手中。


    手册的封面上没有名字,只是简单的几页,朱雄英缓缓翻开阅读起来。


    这手册,怎么说呢。


    手册的内容,把现在大明朝的火药配方缺陷全部说清楚了,譬如现有火药的硫磺、木炭、硝石比例不够精确,且制作工艺粗糙,导致火药燃烧不充分,产生大量黑烟,威力也因此大打折扣。


    还有新的火药配方,


    每种原料的最佳比例,也阐述的清清楚楚。
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其中还有一种全新的制备方法。


    晶化法。


    这种方法通过控制硝石的晶体大小,使得火药颗粒更加均匀,燃烧速度和稳定性都大大提升。


    手册中还有几种更具威力的火器专用火药配方,包括射程更远的火铳用药,以及爆炸力更强的火炮用药,并配有详细的图示和说明。


    朱雄英读完手册,心中思绪涌动。


    这是好东西。


    他兑换的没有错,


    这本手册的内容,说点夸张的,已经算是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认知了。


    足以让大明的火器技术,提升数百年。


    好好好。


    用了这手册改良火药。


    大明朝,要成为列强了。


    原来列强是我自己?


    现在国运值就剩下八百了。


    朱雄英将最后的八百点国运值,拿出七百,用来购买粮食种子。


    至于还有一百点国运值,则有着大用,因为现在就算是种了土豆和红薯,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它们生长出来,所以朱雄英绝对从国运商城中,购买一些[农作物生长催化养料],有了这东西,估计几天就能让土豆和红薯生长起来了。


    思索到这里,朱雄英开始兑换,他所兑换的主要种子,其实也就是土豆、红薯种子。


    随着国运值的扣除。


    他的面前凭空出数百个小型木盒。


    木盒中分别装着饱满的土豆,和数段新鲜的红薯藤。


    朱雄英看着这些木盒,心绪流转。


    这可是好东西。


    土豆,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;红薯,则起源于中美洲。


    历史上,它们要到明朝末年,才被传教士和商人带入中原,逐渐普及。


    现在把这东西拿出来,就相当于提前了足足两百年,让它们在大明朝的土地上被种子。


    这两种作物,对于古代封建王朝很重要。


    他们的产量太高了。


    土豆,亩产可达两千斤,甚至三千斤。


    红薯,亩产也能轻松过千斤!”


    大明朝现在的粮食亩产,不过区区两三百斤。


    而这两种作物,却能很轻松的达到,现在的粮食数倍甚至十倍的产量。


    这么说吧。


    原本一亩地,能养活三个人。


    现在一亩地,能养活三十个人。


    这期间的差距太大了。


    若是能将这两种高产作物,在大明朝的土地上大量推广,那么大明朝的粮食产量,将会迎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。


    届时,天下百姓,将再无饥饿之苦。


    很多很多百姓能这两种作物而吃饱穿暖,大明朝的国力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强盛。


    同时民生凋敝、百姓没有饭吃等等,也是各种积弊,解决可是能获得不少国运值的,这算是一举两得。


    当然。


    就算不能获得国运值。


    朱雄英也会把这土豆和红薯兑换出来,毕竟谁不希望国家强盛、百姓富强呢?


    朱雄英思索间,绝对暂时不去宝源局那边开始改良火药。


    他拿着兑换出的土豆、红薯种子,还有农作物成长催化药剂,径直来到了东宫后院。


    这里,朱元璋已经命令人开垦出五六块平整的田地。


    朱雄英撸起袖子,蹲下身子,将一颗颗的土豆切块,分作几行种下。


    随后,他又将红薯藤段剪成小节,认真扦插栽好,覆盖上土。


    朱载壡刚忙起来,旁边的宫人和内侍见状,忍不住上前,恭敬请示。


    “殿下,这些粗活,还是让奴才们来做吧,殿下贵为皇长孙,怎可亲自动手啊...”


    朱雄英闻言,直起身子。


    他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珠,摆了摆手,“你们忙你们的去吧。”


    他现在身体刚刚恢复,正好好感受一下正常人身体情况。


    然后确保一下,自己的身体是否彻底恢复了。


    还有体力。


    累一点,是好事。


    随着朱雄英将最后一颗土豆埋入土中,又挨个喷了农作物成长催化养老,随即直起身子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。


    拍了拍手上的泥土,准备去井边打水洗手,而就在这个时候,见不远处,一位身着华服的妇人,在几名宫女的簇拥下,正缓步走来。


    太子妃吕氏?


    朱雄英见状,收敛起脸上的轻松神情,恭敬地躬身行礼:“儿臣参见母妃。”


    吕氏看着朱雄英,脸上挂着温柔的笑意,缓声道:“雄英,你这是在...”


    吕氏欲言又止。


    朱雄英心中却是一片波澜。


    眼前的这位吕氏并非他的生母。


    他的亲生母亲,是已故的太子妃常氏,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女儿。


    常遇春的妻子蓝氏,又是蓝玉的姐姐,所以算起来,蓝玉是他的舅爷。


    母亲常氏早逝,后来吕氏成为了新的太子妃。


    吕氏表面上对他极好,嘘寒问暖,关怀备至。


    但在朱雄英看来,这份好意并不见得有多真诚。


    嗯,可能是他想的邪恶了一些。


    但在朝堂、宫廷之内,其实把其他人想的坏一点,是好事。


    毕竟,吕氏也有自己的儿子朱允炆。


    自己这个这皇长孙还在的话,吕氏的儿子朱允炆便永远没有登上那个位置的机会。


    毕竟哪个母亲,不会为自己的儿子着想?吕氏是太子妃,她自然也会有这让朱允炆成为皇太孙的想法。


    心中思索着这些,朱雄英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什么,他躬身道:


    “母妃,儿臣无事,只是觉得闲来无趣,想种些东西。”


    吕氏听了朱雄英的话,只是笑着点了点头,没有多说什么,嘱咐了他几句注意身体的话后,便转身离开了后院。


    朱雄英看着她远去的背影,心中不禁思索。


    按理说,如果吕氏真的把他当成亲生儿子,看到他在这里忙活这些‘粗活’,一定会让他放下锄头,回屋好好读书。


    毕竟。


    皇嫡长孙最重要的职责是学习治国之道,而非耕种田地。


    可她却没有丝毫提醒、


    这份体贴,就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了。


    不过,朱雄英也懒得深究。


    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

    他随即蹲下身子,仔细地查看了一遍刚种下的土豆和红薯。


    “这土壤的肥力还不够,若想让这两种高产作物发挥出最大的潜力,就必须得施肥。”


    朱雄英心中思索着,用手指摩挲着土壤。


    这个时代的肥料,多是农家肥,也就是粪肥。


    如果能弄到更好的肥料,比如骨粉,或者草木灰,产量肯定还能再提升一个台阶。


    但这更好的肥料,恐怕不要寻找啊。


    罢了,此事还需细细研究,现在倒是可以去宝源局一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