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书库 > 穿越小说 > 人在春秋,我真的不想穿越啊! > 第862章 新的目标
    到了楼令现如今的地位,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。


    其实,楼令带上妻子过来,消息也不可能瞒得住。义渠肯定知道他已经过来,变成看义渠愿意冒多大的风险了。


    那当然是义渠一直龟缩会让楼氏耗费不知道多少时间,并且楼令对自己的安全没有丝毫担心。


    真要是有风险系数?楼令现在是一块玉,犯不着为了义渠这块瓦去冒生命的危险。


    至于说有限度的冒险?当然是楼令想要尽快解决义渠了。


    楼氏可以继续在义渠这一边拖着,拖的时间过久总是会影响到其它,说不定什么时候变成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。


    即便是双方交锋了那么久,楼氏仍旧对义渠有多少人口只能估测,猜测义渠的人口应该是十五万到十八万之间。


    一个部落联盟可以拥有十五万到十八万的人口,讲实话就是不算少了。


    现如今的大多数异邦,他们的人口都不会太多,哪怕是久远的以后一样人口多不出来。


    那是异邦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,并非他们的女人不想生更多的孩子。


    农耕民族的人口会比较多,无外乎就是食物来源更有保障。


    游牧民族也进行农耕,主要还是放牧。而牧畜其实非常脆弱,一场瘟疫或雪灾就会让大量的牧畜死去。


    在兽医以及相关药物发展起来之前,牧畜业的风险就没有降低过,想用牧畜业发财只跟运气挂钩。


    农耕固然也有面临天灾的风险,可是土地一直都在那里,天灾过后更容易缓过来。


    鼎盛时期的匈奴也才百万左右的人口,他们却跟拥有三千六百万人口的汉帝国打得有来有往。


    拥有多少人口,又能动员多少人参战,看得是行政体系。


    拥有百万人口的匈奴,经常动员出十数万大军进行会战,最多的时候动员三十万人参战。


    迎来过往的游牧势力,其实也就匈奴和、突厥、鲜卑、蒙古存在健全的制度,其他的社会体系非常原始。


    比如东胡。东胡的人口一度达到一百二十万左右,可是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冒顿击败且吞并了大部分部众。在东胡与匈奴的交战过程中,东胡明明有更多的人口却是利用率不高。


    有着三千六百万人口的汉帝国,最多的一次是动员六十万人对匈奴作战。


    在战国时期,一个有着两三百万人口的国家,战时动员出三四十万大军属于是一种常态。


    为什么战国可以有那样的动员能力,到大一统王朝变得不行了呢?其实就是大一统王朝的疆域变大,统治成本变得更高,再来就是权力不下乡所造成。


    战前楼氏进行过计算,认为义渠的可动员兵力约在五万左右。这个估算当然是将能够上阵的男女老幼都算了进去,并不仅限于男性青壮。


    妇女、孩子、老人也上战场是游牧势力的特色。


    在诸夏这一边,历朝历代的鼎盛时期也不缺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孩子出现在军中。


    只是吧,战国结束之后,不再让女人上战场搏杀成了各王朝的特色。


    不让女性上战场与人搏杀是歧视吗?或许会有女性这么认为,认定就是一种大男子主义,然而从根本意义上却是一种保护。


    其他的文明,多数文明一直保持女人仍然可以上战场参与搏杀的习惯。要说哪一个文明的妇女在战场上的表现最为剽悍,大概是凯尔特人和维京人。亚马逊女战士?数量过于稀少,且被影视作品神话了。


    到目前为止,楼氏消灭的义渠人数量已经超过四万,其中最多的战果是在执行堡垒推进战略才取得。


    前期,义渠人并不与楼氏硬拼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逃跑起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。


    汉帝国为什么跟匈奴打得那么艰难且打了一百多年?真不是汉军在正面战场打不赢匈奴,完全是匈奴人不被逼到墙角不跟汉军会战。


    动辄跟中原王朝打决战的游牧势力,他们压根就成长不起来。


    前前后后损失了四万?那么就是说,其实义渠已经伤筋动骨,可以参战的人员不可能超过三万了。


    而义渠可以征召参战的三万人之中,男性青壮的数量不会占多数。


    毕竟,一个势力通常是优质兵源被一再消耗,后面补充兵源的素质必然变得越来越差。


    现下,楼氏在义渠战场的兵力,包括楼令这一次带来一个“师”的兵力,一共有两万四千左右。


    而服务在义渠战场的楼氏非战斗人员,通常维持在一万八千的数量上。


    这么一看,楼氏明显很重视义渠,对吧?


    从而也就看出一个关键,实力不强玩不动堡垒推进战术,很有可能会先把自己拖死。


    事实是什么?要不是楼氏治下的人口超过八十万,治下的粮食产出足够,有相应的技术积累,楼氏压根玩不动堡垒战略。


    范氏也在玩堡垒推进战略,楼令回国后在没少跟士匄在“新田”接触。


    士匄当然不会透露范氏被拖得很难受的事实,他只是不断试图向楼令取经,试探有没有办法可以及早完成既定战略。
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一开始楼令就将话讲得很实在。


    进行堡垒推进战略本就是拿人力物力在欺负人,注定会长期进行消耗,期望能够耗死对手。


    如果耗不死?广布的堡垒,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,至少挤压了敌对的生存空间,还能够防止敌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。


    既然士匄事先已经明白堡垒推进战略的核心,后面又问短期内能不能见效,还能是怎么回事呢。说明范氏错估了需要付出的代价,搞到有点撑不住的样子了。


    那还是范氏掌握“原”这个产粮地的前提,不会出现缺粮的困扰。


    要说范氏犯了什么错误,他们着实是太着急,一开始投入庞大的人力,准备的物资不充足,导致某段时间工程停滞,来往倒腾人手浪费了更多资源。


    当然跟鲜虞比义渠强大也有关系。


    鲜虞是白狄、赤狄和戎人整合起来的一个势力,主要以狄人为主体。


    他们的人口约有四十来万,还有无终这个忠实的盟友,尤其是可以得到其他狄人和戎人的人力物力的补充。


    鲜虞比义渠强大不少。


    范氏的实力不比楼氏。


    看出问题所在了吗?


    同样的一套战略,不同的家族去实施,针对的敌人不一样,执行过程的难度和结果不可能保持一致。


    另外,要不是范氏也使用堡垒推进战略,他们本就受到鲜虞干涉治下,时不时也会被鲜虞入侵,状况并不会比执行堡垒战略之前好受多少。


    要说存在区别,无非就是范氏一直受到内部叛乱困扰,改为切断鲜虞对治下狄人、戎人的支持,双方变成了划线互相放血。


    仅是那一个区别,实际上就很大了。


    至少范氏境内的威胁降低,生产环境一下子变好。


    知道稳固的后方对一个势力有多么重要?可以说决定了该势力的兴衰与存亡!


    在对付义渠上,肯定是楼令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。


    想当初,楼氏历年用在针对秦国的兵力,起初还能超过一万,后面变成三五千。


    只是……,对付义渠与秦国真不一样。


    秦国虽然是半农耕半游牧的状况,主要粮食还是依赖土里长出来,一旦被长期袭扰导致无法耕作,粮食减产就是一项很致命的问题。


    楼氏足足袭扰了秦国五六年的时间,之前秦国还遭到过重创,搞到秦廷最后受不了主动迁徙了。


    义渠的主要粮食来源并非农耕,狩猎、采集和放牧的比重并不低,也存在与某些势力的贸易。


    比如说,楼令就明确知道乌氏正在帮助义渠,持续不断给义渠运输物资。


    本来就打算对乌氏动手的楼令,攻打异邦其实也不同非要有开战的名义,明确知道乌氏站在义渠那一边只是显得更加名正言顺。


    所以,义渠要是龟缩不决战,大不了楼令这一次过来只当是为了收拾乌氏而来。


    乌氏又是什么势力?他们位处秦地的西北边,只是更加西边。


    这个乌氏主要依赖游牧,栖息的区域以平原为主,有点要命的地方是势力范围内不缺森林。


    在森林环境作战?作为晋国一员的楼氏可不怕这个,尤其是乌氏境内以平原草场居多,太适合大兵团进行会战了。


    “父亲要对乌氏动手?”楼小白得知这一件事情:“义渠人能够一直坚持,离不开乌氏在后面供应粮秣,的确不能放任乌氏!”


    “先等等,等上个把月。一旦义渠不集结大军过来,为父便去攻打乌氏。”楼令说道。


    战略分主次。


    可以楼氏对付义渠是首要。


    也能够将在支援义渠的乌氏当成必须铲除的势力。


    说白了就是,主次并非一直固定,失去来自乌氏支援的义渠会变得更好打,当然是变成优先剪除乌氏了。


    楼令一边视察对战义渠的前线,另一边派出大批斥候前往乌氏侦察。


    当然不是楼令初步重视乌氏,很早之前就有派出人手探索,后面还派出商队与乌氏进行贸易,早就探查到乌氏主要部落的牧场都在哪,摸清楚他们的游牧规律了。


    “乌氏的牧畜要比义渠多得多,兼并乌氏可以获得大批的马牛羊。”楼令记得秦国在兼并乌氏后就大大肥了一波?


    楼令没有记错,秦国兼并乌氏不止获得了大批的牧畜,更是让秦国有了一大群牧奴。


    乌氏是被秦国所兼并,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消灭。也就是有乌氏的不少部落首领投降了秦国,成为秦国权力架构的一部分。


    到秦庄襄王时期,秦国的五成战马仰仗于乌氏这个地方提供,倒是养马人出身的老秦人将传统手艺给放下了。


    秦国屡屡发动大战,乌氏却是能够保证秦军的军马补充,除了乌氏的人擅长养马之外,肯定是那一片区域水草丰美脱不开关系啊!


    “乌氏有多少人口,可以动员多少人出战?”楼小白缺乏相关的资料。


    楼令随口答道:“乌氏的总人口不会超过七万,他们的社会组织跟义渠不一样。”
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换而言之,显示出了义渠人的特别之处,他们跟鲜虞并列,属于是较为团结且社会组织比较高的异邦。


    这一等,楼令对战义渠的前线待了一个多月,期间率军突入二十多里,想要勾引义渠首领冒险。


    义渠的反应却是龟缩再龟缩,摆明就是义渠首领没有冒险解决楼令,进而瓦解楼氏对义渠的攻势。


    本就只是抱着试一试心态的楼令并没有多么失望,事不可为也就率军撤到后方,没有当即马上离开,还是继续等了二十天。


    楼氏这边在两个月内有大动作,总是需要给义渠缓冲的时间,说不定义渠首领得知楼令率军离开前线,为了面子或觉得是一个好机会,尝试将战线往前推呢?


    结果,楼令二十天又白等,义渠人像往常那样小股人马袭扰,丝毫没有集结大军逆推的迹象。


    在一场战役之中,两月的时间可以很长,也可以定义为很短。


    很多灭国之战一打就是数年才是一种常态,反倒是很快分出胜负才显得令人意外。


    某天,楼氏在一场会战中消灭义渠,花费的时间只有十来天,难道不将之前的准备算进去?


    “我带走一个‘师’,你母亲会去‘雍’。你专注做自己的事情,不用刻意去陪伴。”楼令进行强调。


    作为妻子或母亲的娇姬一直都很优秀,只是作为儿子的楼小白有些政治体面应该维持,比如长时间跟父母没有见面,有机会多进行相处。


    “对,你专注做自己的事情,不用特别在乎我。”娇姬也跟着说道。


    楼小白犹豫一小会才说道:“父亲要新开辟,儿子确实不能离开前线。”


    既然没有继续等的价值,楼令当然是率军离开,转为向“吴阳”进发。


    他们需要先到“吴阳”的原因很简单,那边事先预备了很多马匹和车辆。


    楼令带一个“师”会是全员骑马或乘车的部队,试图用最快的时间重创或一举将乌氏消灭掉。


    喜欢人在春秋,我真的不想穿越啊!请大家收藏:()人在春秋,我真的不想穿越啊!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