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书库 > 都市小说 >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> 第93章 百万贯
    要拿一个餐饮行业的成功案例出来,对于明远来说,实在不是什么难事。


    他有太多作业可以抄,甚至让他犯起选择困难症,不知该抄哪项作业才好。


    明远花了几天的工夫思前想后,竟然都没能得出一个结论。


    直到最后,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去长庆楼探店的情形,想起被偷偷叫进来的闲汉,被当场赶出去的歌女……


    明远开始有了些主意。


    前一任店东和主厨摆着高高在上的架子,要让这长庆楼成为一座不食人间烟火的“仙楼”,他现在就要反其道行之,让这家正店,重新回到接地气的“正轨”上来。


    于是明远招来史尚,他要和外面的一些店铺谈生意合作。


    史尚:……?


    这难道不是在向黄仙叶俊生这等人示弱吗?


    自家请不到主厨,就请外头的人帮忙?


    这消息传出去,岂不成为全汴京的笑柄?


    日后还有谁,敢来长庆楼就餐饮酒?


    明远笑眯眯地开口:“你要是不同意,就去外头现找一个靠谱的名厨回来啊!”


    史尚:那我可找不来!


    明远:“找不来就按我说的去谈吧!八月初十已经快到了。”


    八月初十那天,长庆楼到了试营业的日子。


    这一整天里,长庆楼厨房里的灶就一直是冷的,灶火从未被点燃过。


    但是长庆楼照样开门营业了。


    店家给出的理由是:今日“试营业”是为了满足汴京市民的好奇心,欢迎各人入内,参观长庆楼“装修”之后的新环境。


    这个机会可是被汴京惦记了好久的。


    全城的,人人都想上楼来,一睹那“玻璃窗”的真容。


    于是乎,八月初九之前,长庆楼二楼的閤子就全部被订满了。


    初十当天,长庆楼一开门,店里就坐满了人——全是来看玻璃窗的。


    人们满脸好奇,伸手去触碰新式窗户上,那象眼窗格之间镶嵌的“玻璃”。


    “透亮!”有人大声赞道。


    “就算是关着窗,也能将外头看得一清二楚。”


    “这敢情好,冬天屋子里也亮堂得紧。”


    安装了玻璃的象眼窗格,为长庆楼二楼室内带来的明亮光线,是以前那些糊着窗纸的长窗无可比拟的。


    此刻长庆楼里几个酒博士,此刻正从善如流地为食客们演示开窗关窗。


    他们一会儿关上长窗,让宾客体会一下透过窗玻璃观赏风景的乐趣;一会儿又打开窗户,让他们再次感受一下窗外的瑟瑟秋风与凉意。


    “这下可好,想要看到外面的景致,就不用开窗吹冷风了!”


    “老天爷,这要是在自家装上一扇,得花多少钱哟!”


    “听说也没多少钱!有人前几天就去城外玻璃作坊问过价钱了,说是不贵,跟那天然水晶没法儿比。这东西,就跟烧瓷器似的,在窑炉里烧出来的。说是指定会越来越便宜。”


    “只是那作坊接的订单太多,早已排到明年去了。”


    人们纷纷好一阵议论,才将视线转到长庆楼中的其它装饰上。


    “嗯,短短几日,竟是修葺一新了!”


    熟悉这家正店的食客认真评价:“终于能配得上这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身份了。”


    长庆楼除了所有窗户都换成了新式“玻璃窗”之外,墙壁重新粉过,地板擦得锃亮,用清漆重涂一遍。桌椅还是以前那些老桌椅,但也全部修葺过,损坏之处涂上一层腻子再刷上一层老漆。


    整座店面里,既保留了老店的气息,又一尘不染,令人觉得焕然一新。


    大厅中与二楼的閤子里,四壁悬挂着不少名人字画。墙壁上则是按照四时节气,贴着绘有应景纹样的墙纸。


    如今是夏秋之交,墙壁上绘就的是荷花白菊纹样,连一应金银器皿,白瓷茶器,也同时配套同等花纹。


    处处透着一个“雅”字。


    “看得出来,这新店东相当用心啊!”


    “而且有钱!”


    亲眼旁观过丰乐楼那一场“扑买”的客人补充一句。


    但是……食水呢?


    这么多食客,一下子全涌进了长庆楼,他们吃什么,喝什么?


    有人伸手招来一个酒博士。


    “敝店今日是新东家亲口宣布的‘试营业’,主要是为了看看各位对这店中的新装饰有哪里不满意的。至于酒水嘛,本店自有名品‘瑶光’酒,随时可以供应。但如果您想要点菜……”


    酒博士就像是变魔术似的,从怀中掏出一张仿单,上面印着的,全是附近各家脚店的名称,还大致列出了几样招牌菜。


    “从外面的脚店叫餐食?”


    食客们都惊呆了。


    “是,今日本店不开灶火,盼各位谅解。”


    酒博士耐心地解释。


    “因此本店特地招募了不少‘闲汉’,唔……我家东主称他们为‘外卖小哥’。”


    酒博士伸手一指,果然见一群年轻的“闲汉”们,正雄赳赳气昂昂地站成一排,随时准备出发。


    “各位找他们跑腿,不需给跑腿钱,所有跑腿钱都由本店代付。”


    “这些脚店都在本店附近,很快就能将各位点的茶食送来。”


    “找他们跑腿……”


    有些主顾还真不习惯坐在正店里找人跑腿买食物,便问:“会不会多收咱们钱?”


    “不会,”


    那酒博士蛮有把握地回应:“一切由本店担保。若是您之后发现有任何差价,本店双倍补偿。”


    站在门口的这些“闲汉”,都事先在长庆楼登记过名姓籍贯。另外他们也都听说了,长庆楼以后不会再将他们拒之门外。


    如果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得罪了长庆楼,显然是相当不划算的买卖。


    因此一个个被称为“外卖小哥”的闲汉们精神抖擞,整装待发,拿定了主意今天要多跑几单。


    听了酒博士的说辞,有些食客觉得不能接受,起身离开。他们空出来的位置立即被在门外等候的客人进来占据。


    也有人觉得,在这长庆楼里,可以享受正店的环境,承担脚店的价格,所点的食物也是丰俭由人,花样繁多,不妨一试。


    于是当真有人点了脚店的食物,由“闲汉”们去跑腿。闲汉们不负嘱托,很快就将主顾们点的食物送来。


    他们都是在本地跑腿跑了很久的,道路熟悉,替人点单也绝不会出差错。


    列在那张仿单上的脚店,也都是声名在外的名店。食客们按自己的口味点菜,都十分满意。


    因此长庆楼里上下竟一切有条不紊。


    当杯碟碰撞之声响遍整座大厅与所有閤子,很难想象,这家正店竟然完全没有动用厨房。


    当然,正如史尚所料,这也成为黄仙等人嘲笑长庆楼的“笑柄”。


    “堂堂七十二家正店之一,竟然开不了厨房?”


    据说黄仙得知此事以后,捧腹大笑了一回。


    他竟然还找到了《汴梁日报》,要求在上面刊载此事。


    《汴梁日报》还真就同意了。


    于是,整座汴京城很快就都听说了:长庆楼重新开业,所有食客都叫了“外卖小哥”,去买周围脚店的食物。


    有人不以为然,但有更多的人为长庆楼说话:“听说,这长庆楼提前开业,本就是为了让汴京去看看那楼上新装的‘玻璃窗’。也不用这么早就笑话吧!”


    “且看他家明日是否依旧如此。”


    当晚,这长庆楼竟成汴京一景。楼外人头攒动,争相观看酒楼上澄清透亮的玻璃窗中透出的辉煌灯火,以及楼外那几枚流光溢彩的大型彩色“灯箱”。


    而长庆楼附近的几家脚店,也赚了个盆满钵满,生意比以往好了很多。


    “多亏了当日答应长庆楼的新东家,一起帮衬着他家做生意。”


    一家脚店的店主兴高采烈地告诉浑家。


    “新东家和以前叶家那个书呆子一比,简直一个天一个地。”


    “又不知道长庆楼以后是不是会天天如此,你这么高兴做什么?”


    浑家教训自家男人。


    “也是……”


    那脚店店主收了声,不过心里还是那个念头:和一家正店一起合作,这感觉真好啊!


    这天晚上,所有预先订下了閤子的食客家中,收到了长庆楼的酒博士亲自递来的食单。


    “明日敝店食‘蟹’,敝东家担心各位有所忌口,特为命小人先行通知一声。如有需要,也可以为您改为他日。”


    然而时人最爱食蟹,秋风起,蟹脚痒,正是食蟹的好时节。


    长庆楼如此安排,汴京城的诸位资深食客老饕,哪里还有拒绝的道理?


    第二天,依旧在“试营业”中的长庆楼挂出了一条招幌,上面写着:“熙宁三年秋长庆楼螃蟹节”。


    汴京人人发呆:听过上元节中秋节,还真没听过这“螃蟹节”。


    但长庆楼的意思很明确,今天不是“螃蟹”过节,而是喜欢吃螃蟹的老饕们过节。


    大清早,住在长庆楼附近的人们便见到骡车成群结队地到来。小工们从骡车上卸下一只又一只的竹篓,篓里全都是鲜活的青灰色大家伙——从城外运进城的新鲜螃蟹。


    食客们心中有数:今日长庆楼以蟹为食,水牌上应当全是蟹菜。


    说来,汴京人食蟹,经典的吃法也就两种:


    一种是洗手蟹,这是将活螃蟹洗净,加盐、酒、生姜、陈皮、花椒之类的调味料腌渍而成。食客洗个手的功夫就能使用。如同鱼生一样,这道菜也有个名字叫做“蟹生”。


    第二种就是蟹酿橙,将黄熟带枝的大橙子截顶去瓤,只留下少许橙汁,再将蟹黄、蟹油、蟹肉放在橙子里,重新覆盖上原本的橙子顶盖,放入小甑中,用酒、醋、水,一起蒸熟,奉至食客们眼前。食客们用醋和盐一起拌着吃。


    这两种螃蟹料理,都是仗着食材新鲜,经过简单调味便送上餐桌的,倒也不必经过多复杂的烹饪料理。


    因此,长庆楼里,经过黄厨一番“训练”却什么都没学到的“茶饭量酒博士”们,一样能够派上用场。


   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管将送来的鲜活螃蟹洗刷干净。


    其他人则准备调料,控制蒸锅。


    连那位只会切菜的酒博士也“大显身手”,无论切姜还是切橙子,都是刀功精湛。


    除了这两道食蟹美味,长庆楼还准备了姜茶和烫过的“瑶光”酒。以供食客们暖手暖胃,不可谓不贴心。


    此外,酒楼还请了一位附近脚店里专做馎饦的师傅,将馎饦下在用蟹壳、蟹脚等边角料熬成的蟹羹里,当然,不可食的部分都早已用纱布滤去,出锅时再往馎饦上撒一把从用猪油炒制过的蟹黄与蟹肉,便是一道绝顶美味的主食。


    如果食客们还有其它需求,那么长庆楼还是老办法,拿出一张仿单,表示可以帮客人们叫“外卖”……


    一天下来,饱食美味螃蟹的食客们纷纷走出长庆楼,打着带有姜醋味道的饱嗝,扶醉而归。


    他们多半还没有经历过这种阵仗:满桌都是螃蟹菜,各种螃蟹菜,新鲜便宜又好吃,而且敞开供应——尽你吃!


    这时如果有人再问长庆楼的名菜是什么?黄雀酢?……谁还记得那个。


    .